秋冬“交接”時節,怎么做才能健康過冬?
霜降為農歷二十四節氣之一,進入此節氣天氣漸冷,開始有霜。霜降一般是在每年公歷的10月23日。這時中國黃河流域一帶出現初霜,大部分地區多忙于播種三麥等作物。
枯木掛樹,飛鳥來啄
每年太陽到達黃經210度時(陰歷23日前后),為霜降,表示天氣更冷了,露水凝結成霜。
霜降,其實就是,天氣漸冷、露水凝結、初霜出現的意思,也意味著冬天的開始。
此時,我國黃河流域已出現白霜。千里沃野之上,一片銀色冰晶熠熠閃光,此時樹葉枯黃,落葉滿地。
氣象學上,一般把秋季出現的第一次霜叫做“早霜”或“初霜”,而把春季出現的最后一次霜稱為“晚霜”或“終霜”。從初霜到終霜的間隔期,就是有霜期,其他時期為無霜期。也有把早霜叫“菊花霜”的,因為此時正是菊花盛開之時。
榴熟子落,有鼠為倉
霜是水氣凝成的,水氣怎樣凝成霜呢?南宋詩人呂本中在《南歌子·旅思》中寫道:“驛內侵斜月,溪橋度晚霜。”陸游在《霜月》中寫有“枯草霜花白,寒窗月新影。”
說明寒霜出現于,秋天晴朗的月夜,沒有云彩,地面上如同揭了被,散熱很多,溫度驟然下降到0℃以下,靠地面不多的水汽就會凝結在溪邊、橋間、樹葉和泥土上,形成細微的冰針,有的成為六角形的霜花。霜,只能在晴天形成,人說“濃霜猛太陽”就是這個道理。
農作物變化
"霜降見霜, 米谷滿倉"的農諺正反映出了勞動人民對這個節氣的重視。霜降,北方大部分地區已在秋收掃尾,即使耐寒的蔥,也不能再長了,因為"霜降不起蔥,越長越要空"。
在南方,卻是"三秋"大忙季節,單季雜交稻、晚稻才在收割,種早茬麥,栽早茬油菜;摘棉花,拔除棉秸,耕翻整地。"滿地秸稈拔個盡,來年少生蟲和病"。收獲以后的莊稼地,都要及時把秸稈、根茬收回來,因為那里潛藏著許多越冬蟲卵和病菌。華北地區大白菜即將收獲,要加強后期管理。霜降時節,我國大部分地區進入了干季,要高度重視護林防火。
霜降習俗
吃紅柿子
在我國有些地方,霜降時節要吃紅柿子。他們認為吃柿子,可以御寒保暖,同時還能補筋骨。
對于霜降吃柿子的說法是:霜降吃丁柿,不會流鼻涕。有些地方對于這個習俗的解釋是:霜降這天要吃杮子,不然整個冬天嘴唇都會裂開。
在有柿子樹的農村,霜降這天,人們就會爬上一棵棵高大的柿子樹,摘幾個光鮮香甜的柿子吃。
片片黃葉如花似夢,與紅紅的柿子交相輝映,好一幅深秋的田園風景圖!不知給人們帶去多少淳樸和美好情愫的回憶。
拔蘿卜
山東農諺:“處暑高粱,白露谷,霜降到了拔蘿卜。”在山東,有霜降拔蘿卜,吃蘿卜的習俗。民諺又有言,“冬吃蘿卜夏吃姜,不勞醫生開藥方。”這個時節,被霜凍過的蘿卜是最好吃,營養水分最充足。
寒冷干燥,吃蘿卜不但可以讓人體補充水分,還能促進食欲、幫助消化,對胃脘脹滿、咳嗽多痰、胸悶氣喘和傷風感冒等疾病有改善功效。
霜降養生
注意事項
天氣逐漸變冷,身體局部保暖不當或人體為適應寒冷的刺激而有所增加的新陳代謝等原因,使得慢性胃病、"老寒腿"等疾病的發病隨之增多。
大家在外出登山、欣賞美景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保暖,尤其要保護膝關節,切不可運動過量。
有消化道潰瘍病史的人,要特別注意自我保養,一定要堅持醫生的指導治療,避免服用對胃腸黏膜刺激性大的食物和藥物。
秋末時節,空氣干燥,也是呼吸道疾病的高發期。應多吃生津潤燥、宣肺止咳作用的梨、蘋果、橄欖、白果、洋蔥、芥菜、蘿卜等食物,搓揉迎香穴鼻翼兩側,練練呬"嘶"音字功等,都有助于我們預防呼吸道疾病。